中华职业教育社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意义

今年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创立100周年。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社会组织,她与中国职业教育相依相伴走过了百年历程,期间迭经社会动荡、政权变换、政治冲击、经济变革,依然充满生机和前行的动力,无论是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历史现象。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职业教育作为促进这一进程的重要战略手段,一直受到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坚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体现出强烈的“政府主导”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定位于民间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于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为何呢?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从两个视角描摹一下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是从形态上看: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在学校体系方面,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国有中职学校1万多所,在校生1800多万人;高职院校1300多所,在校生1000多万人。“十二五”时期,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5000万名毕业生,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在制度体系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以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配套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相继出台了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高职生均拨款标准、专业仪器装备规范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在办学体系方面,不断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结构;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办中职、高职学校分别占比为10%、25%;组建了60多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了3000多名行业专家和学者;校企等多方共同成立14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了60%以上的学校,吸引了3万多家企业参与办学。在资助体系方面,在中职学校推行免学费政策,覆盖91%的学生;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年每生1500元提高到2000元;在实行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的同时,为每个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每年补助3500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高职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政策,受资助面达到30%以上。

二是从价值上看:作为一种历史范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主要是通过它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互动作用呈现出来的。第一,助推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国职业院校平均每年有近1000万的学生毕业,是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技术技能人才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第二,提高就业水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职业院校共开设了1000多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积极适应就业需求。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持续提升。第三,完善劳动力结构。10年来,职普比例保持“大体相当”,有效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全国累计有2亿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6亿人次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共有高级技师近150万人、技师600多万人、高级工3300多万人。第四,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覆盖广泛的资助政策,让每个有学习职业教育意愿的孩子都能“有学上”“学得好”。实现高职校设立遍布地市级城市,中职校设立遍布县区,使求学者都能在“家门口上学”。高职教育每年使近300万家庭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第五,服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10年来,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累计有40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国家启动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三类新型农民的培育工程,2015年培训规模达到100万。第六,增强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达到了80%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增长,2015年为4%左右,其中85%为机会型创业。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不断拓展,对其现实价值的观照也在随之变化,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功能视角,逐步转变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本功能并重的视角。 接下来我们讨论作为中国职业教 育的重要推动者、参与者,中华职业教育社对当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代表国务院出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讲话中她对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作用做了这样的评价:“中华职教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推动职业教育研究、开展职业教育扶贫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来自官方的权威性评语,不过,从研究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为其归纳出以下的价值属性:

——源头活水。中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以“中国特色”为其属性特质的。2005年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先生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时,他多次提到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黄炎培和他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给予高度评价。100多年前,黄炎培与职教社同道们提出的一整套理念和方法,比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的方针是“社会化”、“科学化”,职业教育的原则是“须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手脑并用”、“学做合一”,职业教育要注重“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培养等等,这些理念和做法像基石一般,一直在深刻影响和启发着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是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宝贵的思想和经验源泉。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最富魅力的源头活水,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精神宝藏,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和认识。

——民间智库。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职教社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的优势,团结联系社内外专家学者,紧密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起到了重要智库的作用。比如业内所熟知的,全国召开首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法律形式为职业教育定名,将“科技兴农”改为“科教兴农”、将“职业指导”写入职业教育法等重大事件和变革,都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汇集众智、建言献策的结果。2007年,组织成立了由职业教育界、经济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定期聚焦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所得,形成建议,上报党和政府。近5年来,依托专家委员会的力量,全社组织重大专题调研30多次,参与全国政协有关民主党派及相关部门调研20多次,提交的许多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桥梁纽带。职业教育是需要动员全社会和国内外力量共同参与的教育,如何形成“大家办”的格局,在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中国,始终是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社会成员的自组织形式,中华职业教育社有着与社会公众的天然联系,在国际交往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对内它更易成为沟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对外它常常是文化交流的先遣队和开路者。这些年来中华职业教育社发挥人才荟萃,代表性广泛沟通能力强的优势,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在国内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联络和协作,共同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职业院校美术书法作品展览等,创立了一系列的活动品牌;在国际上积极参加各种非政府组织交流活动,扩大中国影响,为中国职业教育“请进来”和“走出去”牵线搭桥,尤其是在对台港澳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国家开展民间外交和海外联谊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济世之渠。黄炎培主张,教育就是要使人“广其知而大其爱”,“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本着这样的宗旨,199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正式启动温暖工程,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指导和介绍,为社会上迫切需要就业和优化就业条件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一工程确立的“为国分忧,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灯亮一盏,光洒成片;不厌其小,务求其实”的理念,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同,各界热烈响应。工程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受益地区和人群持续扩大,正式成立了“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机制和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成为职业教育最为知名的品牌工程、民心工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影响广泛的全国性公益项目做载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向全社会充分、清晰的表达了“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的主张、志向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得到公众的信赖和支持,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财富资源和人力资源,使事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全社会开辟了一条通过职业教育善举济世的重要渠道。

(转自《华人时报》(2017年第五期上)于志晶: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社长,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成员,常务理事,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