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比赛改变了我”——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1-07 14:08:17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报官方微博  浏览次数:

2021年12月27-30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第五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线上总决赛近日在福州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122所职业院校的135个项目,分为中职组,高职组,应用技术型本科组,参加了全国线上总决赛。这场比赛对职校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将如何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往届获奖师生,记录下他们获奖前后的故事。

从“土老板”到创业家

008hdIdMly1gy4wpys1c9j30hs0npad7.jpg

凭借一次偶然的机会,盛忠华走上养蜂之路。(受访者供图)

12月27日,云南青年盛忠华一直在开车赶路,为自己的甜“蜜”事业奔波。两年前,他凭借养蜂项目在这场赛事中拿下一等奖,赛后有人找到他要给他投资3000万。那是盛忠华创业之路上的高光时刻。彼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那场比赛给他的“馈赠”,远比3000万要宝贵得多。

盛忠华创业始于一次偶然。读高中时,他花两百元从一个养蜂人手里买下一个蜂王和一些养蜂设备。一个月后,被他随便丢在阳台上的蜂箱引来了一群群蜜蜂,甘醇的蜂蜜注满蜂巢。盛忠华由此找到了快速致富的途径——养蜂,投资小、利润高。念头一产生,就在他心里扎了根。他开始没日没夜地研究养蜂技术——如何分蜂?蜂群怎么越冬?如何防止盗蜂?……蜂群酿的蜜自己吃不完,送亲友,在朋友圈卖,然后又注册公司蜜思优蜂打进云南当地超市,盛忠华养蜂第一年营收就超过百万。

008hdIdMly1gy4wr15csoj30u00uowi6.jpg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盛忠华的蜜思优蜂项目在第三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2017年,听说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里有个创新创业学院,盛忠华投奔而来。第二年,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启动,盛忠华报了名。第一轮,校赛。盛忠华突然发现自己啥也不懂:商业计划书是什么?PPT又该怎么写?拿着自己东拼西凑出来的三页PPT,盛忠华毫无悬念地首轮出局。

比赛失利,他不在乎。但他视若生命的养蜂事业也遇到了麻烦,这让他很是苦恼。刚开始养蜂的时候,盛忠华觉得赚钱特别容易——养蜂,卖蜂蜜赚钱,然后用赚到的钱去买更多的蜂王、设备甚至是蜂场。如此循环,越做越大。但是两三年后,他发现这个“三步法”不灵了,蜂场越建越多,管理成本越来越高,规模市场和产出却并未像他预期的那样成倍增大。

与此同时,盛忠华开始走霉运。河南的蜂场被大水冲了,一夜损失八十多万;合伙养蜂的人出车祸身亡,他又吃了官司。盛忠华的困境被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焦艳军看在眼里。他欣赏盛忠华的踏实、肯吃苦、能钻研,愿意陪着他去解决眼前的一个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把创业思维、企业管理理念一点点地输进这个迷茫青年的脑子里。

008hdIdMly1gy4wsojtq5j30yy0fljui.jpg

盛忠华在第三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2019年,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开始招募。焦艳军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在他看来,名次无所谓,重要的是锻炼的机会。学生们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会对项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进而优化商业模式;如果能跻身总决赛,不仅可以见识全国顶尖的学生创业项目,还能当面接受评委的指导,机会难得。

盛忠华鼓起勇气再战。这次,从校赛到省赛一帆风顺。到合肥参加全国总决赛,盛忠华突然发现别人的项目都好潮!他亲眼看到有选手跟机器人一起并肩走进赛场。而低头看看自己,带着蜂蜜和蜂箱,大筐小筐、肩挑手抗,土得掉渣。

焦艳军却对盛忠华很有信心。“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很多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地。而盛忠华的项目已经开始做了!”

结果正如焦艳军所料,盛忠华的蜜思优蜂项目最终捧回了一等奖。盛忠华很开心,但更多的是感慨——一场比赛,让他完成了从土老板到创业家的蜕变。“当初我研发出养蜂技术,最怕被别人学了去。后面参加了创业比赛,又经过焦老师的指导,我才发现,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挣多少钱,而是你对养蜂行业的贡献有多少。”他愿意把自己的蜂群培养技术教给蜂农。

格局决定成败。盛忠华在创新创业大赛里悟到的道理,在2020年得到了检验。这一年,疫情严峻,他的9所蜂场连带仓库里的蜂蜜都被困在云南。从盛忠华这里得到过技术指导的蜂农纷纷伸出援手,自发帮他卖蜜。盛忠华有惊无险地渡过了难关。

从职校学生到带队老师

008hdIdMly1gy4wvipvfnj30u00k0acw.jpg

杨振通过科研攻坚,让自己的项目成功走出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对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杨振来说,今年是他第三次参加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只不过前两次他是选手,这次变成了带队老师。和盛忠华一样,他也是2019年赛事一等奖获得者,他的经历虽然没有盛忠华那么传奇,却在职校学生中更具代表性。

2017年高考结束后,杨振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读一个专业不好的本科;要么读一个专科学校,但是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再三权衡之后,他选择了后者,成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的一名学生。

大二上学期,杨振在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凭借“真空悬浮熔炼炉”摘得一等奖。赛后,他最大的收获是自信,“能和国家优秀青年包括本科生在同一个平台竞技,我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国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08hdIdMly1gy4wv2n2cmj30u0141432.jpg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杨振凭借“真空悬浮熔炼炉”获得第三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此外,杨振还听取比赛中专家评委的改进意见,率领研发团队走访河北敬业集团、河北钢铁集团等生产一线,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使其成功走出实验室,变为小批量生产的设备,先后为河北博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子龙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钢铁集团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如今再提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杨振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一定是非让同学们去创业,而是通过比赛锻炼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向能工巧匠迈进。”

比赛催生新专业,还为职校生“正名”

008hdIdMly1gy4wvkjnu6j31900u0n0e.jpg

2020年8月17日,杨振在河北省金属材料深过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团队成员进行科研攻坚工作。(受访者供图)

比赛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学校和老师。杨振获奖后,在河北工业职业学院引发了一场“地震”。“老师们以前觉得职校生学好技能就足够了,现在他们发现职校生也能做科研。第二年,学校报名参加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数翻了一倍。

而对位于福建莆田的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比赛直接催生了一个新专业。该校选送的“三品漆物”项目(将文物复原融合到大漆产品中)在2019年比赛中夺得一等奖后干脆就此设立了一个新专业——艺术设计(漆艺方向)专业,因为涉及非遗传承,且成品在当地畅销,就业前景向好,新专业招生火爆。带队参赛的教师余靖炜感慨,三品漆物最初就是一群艺术爱好者的业余创作,通过一轮轮比赛大家学习到管理理念,进而模式创新,优化组合,最后成功变身一家中小型企业。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不是口号而是现实。

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也成了为职业教育正名的一个平台。据河北职教社秘书处四级调研员人员陈海洋介绍,今年河北省决赛首次进行网上直播,竟然获得了50多万的播放量。很多人在后台留言,称没想到职校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如此高。“这样的活动是对职教很好的正面宣传”。

谈及比赛,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表示,大赛的举办旨在引导职业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学习创新创业本领、锤炼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希望通过比赛看到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看到当代职校生的风采,看到职业教育的未来和希望。(记者刘军)


相关阅读:关于第五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本届大赛于7月开赛,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阶段,截至10月2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报送334个项目参加网络评审。从项目组别分布来看,其中中职组117个、高职组119个、应用技术型本科组98个;从项目领域分布来看,其中制造业类90个、社会服务类68个、信息技术服务类66个、文化创意服务类62个、现代农业类48个;从项目来源分布来看,其中师生共创项目151个,学校科技成果转化94个,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3个。

经过网络评审及公示程序,最后共有30个省份122所职业院校的135个项目进入全国现场总决赛。